決勝2020:蒸湘區新竹村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“雙贏共進”
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李洋杰 實習生袁安報道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,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,衡陽市蒸湘區始終堅持以優勢產業帶動扶貧產業,推動產業融合發展,將扶貧產業融入全省打造千億產業大布局,形成以特色果蔬種植、家禽水產養殖、休閑旅游為引領發展的農業產業扶貧格局,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“雙贏共進”。
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戶,道路干凈整潔,節能路燈隨處可見,樟樹、桂花樹、梨樹挺直矗立在馬路兩旁,一棟棟民居錯落有致與莫雅塘組融為一體,一片和諧美麗。這是初冬時節記者走進雨母山鎮新竹村莫雅塘組時的第一印象,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小山村。可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因為脫貧攻堅行動、鄉村振興戰略正悄然“逆襲突圍”。
新竹村莫雅塘組位于蒸湘區西大門,全組43戶,共143口人。八年前,莫雅塘組還是一個貧窮落后小山村的偏僻一角,一片貧瘠。組長謝小林幾年前于衡陽縣經商,日子逐漸富裕了起來。“我生活好了以后,總是掛念老家,一個人的富不算富,應該回報社會,帶動家鄉一起富!”
2012年,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沖垮了新竹村莫雅塘組與河交界護坡,卻帶來了另一條“新”路。在謝小林的帶領下,組民們齊心協力在年底之前把河道護坡修護完善后,2013年春,組民們又精心組織擴建了一條黃沙泥路,實現了泥路每戶通。此后,改建通組硬化路、擴建工程路燈、打造綠化、修繕老房危房,一樁樁實事辦下來,村里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,村容村貌煥然一新,村民們終于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。
“扶貧工作開展以來,村里環境很大改善,家家戶戶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。”當地村民們說。
近年來,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,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,如今的莫雅塘組已然“改頭換面”,環境越來越好。可環境雖好,卻不能致富,組里的致富“領頭雁”謝小林思慮再三后,決定發展產業,創立了衡陽秋之韻科技有限公司。
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,2019年,謝小林開發了40多畝地進行蔬菜種植,收益可觀。今年,謝小林加大投資力度,開發了30多畝地打造了一個草莓基地。除此之外,產業還涉及魚塘養殖、蓮蓬種植、農家樂等各個方面。在謝小林的帶領下,組民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大大提高,其中有5位貧困戶在產業基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,順利脫貧。
“我年紀大了,在外面基本是找不到工作的。”見到記者時,謝愛秀正低著頭認真摘草莓,她是5位貧困戶之一。去年6月份,蔬菜基地剛剛建成,謝愛秀終于找到了一份心儀的工作,在這之前,她還是一個“無業游民”,只能在家養雞種菜,收入微薄。如今,通過在種植基地做一些除草、管護等簡單工作,謝愛秀每天可收入80元,年收入已增至3萬余元。
產業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發展的核心和關鍵,新竹村莫雅塘組脫貧致富也得益于“輸血與造血并舉”的產業發展幫扶戰略。
發展產業扶貧見效后,謝小林迅速把握住了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機遇,立足長遠出謀劃策,聚力脫貧攻堅。借力于當地資源稟賦,發展鄉村旅游產業,逐步構建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的新農村示范村。通過入股分紅、租地、家門口就業等方式,帶領莫雅塘全組43戶集體奔小康。
當下,臨近春節,謝小林經營的一家名為“新竹雅軒”的農家樂即將開業。談到名字的來源,謝小林笑著解釋道,是以新竹村莫雅塘的簡稱命名。走近“新竹雅軒”庭內環境優美,庭外瓜果飄香。謝小林表示,希望以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為突破口,美化鄉村環境的同時,讓村民實現增收。他說:“接下來目標是到2023年,新竹村莫雅塘組人均年收入突破萬元大關讓家家戶戶都過上好日子。”